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举办“旅游目的地探索系列报告发布会”,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风物报告》。在此次报告中,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与“列巴之乡”两大特色风物成功入选全国百大独特风物榜单(内蒙古自治区共四个风物入选)。

风物旅行兴起,额尔古纳脱颖而出
《中国风物报告》系统梳理了全国一百个独特风物,涵盖节庆习俗、非遗传承、特色美食、民俗艺术和文化IP五大类别。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致辞中提到:“如今的旅行者,已经过了看山看水看风景的阶段,转而开始关注各地的文化之美和生活之美。文化为旅游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旅游同样是各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建设旅游强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这份《中国风物报告》为起点,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掘在地风物,彰显各地文化标识,将成为未来旅游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表示:“风物+旅行并不只是当下的潮流,而是‘文旅融合’时代下的体验升级。而马蜂窝正致力于通过‘内容+AI科技’的力量,成为每位旅行者的‘风物向导’,帮助游客从‘选地点’升级为‘选玩法’。”

额尔古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向大家讲解
巴斯克节和列巴之乡情况
额尔古纳市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在地风物,在本次评选中崭露头角。特别是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作为节庆习俗代表,以及列巴之乡作为特色美食代表,双双上榜,彰显了额尔古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

左:马蜂窝CEO陈罡 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马蜂窝机器狗与额尔古纳“雪圆圆”精彩互动

参会代表品尝额尔古纳列巴
巴斯克节:北疆春日的欢乐盛宴
巴斯克节是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俄语称“巴斯克节”,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这一节日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举行,过节时间一般要持续一周。

节日特色与习俗
节日前,人们会用心粉刷房屋,做到一尘不染。妇女们提前烤制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节日期间,俄罗斯族群众穿上鲜艳的民族服饰,互相拜访问候,按俄罗斯传统礼节拥抱。最富特色的活动是撞彩蛋——人们见面互相碰撞彩蛋,看谁的彩蛋更硬,输者要将自己的彩蛋送给对方。彩蛋象征着生命和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人们互相传递祝福。


非遗保护与传承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于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额尔古纳市的传统村落如恩和村,巴斯克节不仅是俄罗斯族的节日,更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节日期间,当地居民与游客、各民族群众共同庆祝,不分彼此,展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列巴之乡:非遗美食成为城市新名片
列巴是俄罗斯族群众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美食,其制作技艺于2015年12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列巴的文化意义
对俄罗斯族人而言,列巴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在俄罗斯族文化中是生命、信仰、团结与民族精神的复合体。在俄罗斯族的礼仪文化中,“列巴蘸盐”是最高规格的待客之道。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手捧盛有列巴与盐碟的托盘迎接贵宾,这一仪式承载着对远方来客最诚挚的欢迎。


打造“列巴之乡”品牌
额尔古纳市通过系统化品牌打造工程,让传统列巴产业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近期为玛莎列巴房、俄乡列巴房等13家商户发放“恩和列巴之乡”定制标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列巴之乡”宣传氛围。目前恩和当地已有7名俄罗斯族列巴技艺非遗传承人。额尔古纳市还成立了列巴产业协会,50家会员单位共同遵循协会章程共谋发展。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额尔古纳列巴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为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奠定基础。


风物旅行引领额尔古纳文旅新未来
《中国风物报告》显示,90后以36.6%的占比成为风物旅行的主力军,00后则以16.2%的占比显示出巨大潜力。这一趋势为额尔古纳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报告指出,亲身体验“在地风物”已成为年轻人出行的新理由。年轻人旅行偏好正从“打卡景点”向“深度体验”转变,他们渴望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面对这一趋势,额尔古纳市已积极行动起来:将“列巴之乡”美食体验内容纳入旅游线路,并把相关宣传植入各重点景区讲解词;开展列巴制作体验、套娃绘制、彩蛋绘制等民俗活动,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丰富游客行程;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振的宣传格局,扩大品牌影响力。

此次额尔古纳市两大风物入选《中国风物报告》,不仅是对额尔古纳市文化资源的认可,更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额尔古纳市将继续深化“非遗+旅游”、“美食+旅游”的发展模式,让巴斯克节的欢乐氛围和列巴的诱人麦香,成为额尔古纳市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