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吾尔登”源于卫拉特蒙古族,是一种融歌、乐、舞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阿拉善盟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萨吾尔登”在蒙古语中的大概意思是“招来福气”,在传承人们的传承推广之下,如今,萨吾尔登已经成为阿拉善人民熟悉和喜爱的舞蹈形式。
01 传统舞蹈萨吾尔登的形式
萨吾尔登常用陶布秀尔一人或多人现场伴奏,其旋律简明欢快、节奏鲜明厚重而多变;表演不像其他舞蹈要求那样对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与舞蹈动作的融合和整齐划一的特定要求,可以在同一首舞蹈音乐中,根据个人掌握的舞蹈套路和技能,自由组合即兴表演。
表现方式多姿多彩,有独舞、对舞、群舞、领舞,队形自由变化,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挤奶套马、献茶、敬酒、擀毡等;如模拟雄鹰翱翔,模拟山羊、各种马步及鸟类的各种动作等。
下肢常以蹲踏、挪转、拖步相结合。上肢以手腕、肩臂的弹压推拉相结合;以腰为轴前俯后仰肩推肘顶,每一动作双膝始终带弹性地曲伸颤动,整套动作舞动有力、弹动灵便、脚慢手快,动态鲜明、强拍向下;形成了萨吾尔登固有舞蹈动作以及自由性和模仿性的艺术特征。
02 传统舞蹈萨吾尔登的来历
额济纳蒙古族土尔扈特是卫拉特组成之一,是蒙古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698年,阿拉布珠尔率属部500人从伏尔加河流域启程,先赴西藏,后栖党色尔腾,终定居于额济纳河流域——形成了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有300多年历史。
“土尔扈特萨吾尔登”是一种融歌、乐、舞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萨吾尔登”一词是卫拉特蒙古语,属于托武蒙古方言。卫拉特方言土语“萨吾尔”一词可以形容多种动态,如风声、顽皮的孩子、弹羊毛、马头甩动等,同时卫拉特蒙古人把人的手与牲畜的两个前肢叫做“萨吾尔”。因此,有人认为“萨吾尔登”一词是指马的一种步子,也有人认为“萨吾尔登”一词是指弹陶布秀尔的手腕动作。
陶布秀尔是蒙古族传统无品弹拨乐器,长久盛行于卫拉特蒙古族,早期在清代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和18世纪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御制五体清文鉴》文中均有记载,蒙古语称“冒顿秀儿特日格”,满文写为弹希尔,汉语写为“虎拍”。
陶布秀尔主要为史诗《江格尔》的说唱者伴奏并且也是萨吾尔登舞蹈的专用伴奏乐器,所以萨吾尔登又被称为“陶布秀尔乐舞”。
解放前,由于卫拉特频繁的战争和迁徙以及历史原因,额济纳旗土尔扈特萨吾尔登舞只有部分人在传跳萨吾尔登,几近消亡。解放后民间艺人巴拉玛1948年迁入额济纳旗,在她的带动和组织下,恢复了萨吾尔登表演艺术传承至今。
03 保护萨吾尔登的意义
一、萨吾尔登舞传承和推广,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舞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二、具有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三.对于研究西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收集、整理、研究萨吾尔登,建构萨吾尔登理论体系、教程体系、表演体系,对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丰富蒙古族舞蹈教材;充实、拓宽蒙古族舞蹈艺术领域,有凸显的保护价值、自身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保护成果是明显的,但是,它同其他艺术一样也面临一种边缘性、脆弱性的倾向,如传承人年龄偏高,年轻人学艺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理论、教学体系等诸多问题,其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制约,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当前萨吾尔登舞蹈在阿拉善盟广泛传跳,它是阿拉善盟广大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广场舞活动形式之一。台上台下经常看到舞者的身影,它已形成了品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