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丹县锚定“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发展定位,围绕“龙头引领、两翼带动、四区联动、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品牌塑造、宣传推介等多措并举,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古韵山丹”发展航向。山丹县高度重视文旅产业的顶层设计,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为“古韵山丹”文旅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发展方向。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挖掘整理山丹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出“古韵山丹”完整的文化脉络,起草《古韵山丹赋能行动调研报告》,制定《山丹县文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古韵山丹赋能行动实施方案》,着手修改完善《山丹县文旅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为旅游型城市发展领航定向。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挖掘各行业资源优势和价值,对县域内文博单位、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文创企业、协会社团和宣传联盟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初步形成了工作共识和合力,成立了山丹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盟,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互融互通的文旅融合协同行业联动发展格局,为推动“古韵山丹”文旅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聚力重点景区,推动“古韵山丹”产业进阶。山丹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突破景区体制壁垒、加强文旅项目建设、推进文旅品牌创建、打造多元文旅业态等措施,推动“古韵山丹”文旅产业不断升级。加快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以山丹马场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编制远景规划,谋划实施皇家马场基础设施提升、室外温泉度假酒店建设等9个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2025年共谋划文旅项目30项,总投资8.24亿元,其中,重点项目15项,总投资4.09亿元,3项纳入全县年度投资清单。深化品牌创建,打造示范标杆。2025年计划创建山丹马场景区、艾黎纪念馆、路易艾黎藏书楼、弱水古院康养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争取将汉明长城景区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培育星宿酒店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焉支巷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位奇镇新开村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高庙郷居为等级民宿。丰富业态供给,激发消费活力。依托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等历史元素,策划提升历史文化舞台剧《古韵山丹》,并围绕长城、山丹马文化开发文创产品20种,完成样品173件。县博物馆、艾黎纪念馆分别启动文物表情包设计和文创展示区建设,图书馆文创专区预计上半年投入使用。
三、构建多元宣传格局,提升“古韵山丹”品牌影响。山丹县注重文旅产业的宣传推介工作,通过构建多元宣传格局,不断提升“古韵山丹”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内部聚力精准传播。整合融媒、协会、影视、自媒体等内外部资源,成立文旅宣传联盟,结合元宵节、“二月二”等节点,持续创作发布图文、视频、新闻信息等,做好旅游引流和预热。外部借力多元传播。持续借助媒体平台、采风团队和影视公司等力量,通过专题报道、旅游推荐、短视频拍摄和广告宣传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山丹文旅资源。节会助力强效传播。围绕二十四节气、黄金周、旅游旺季等节点,策划贯穿全年的文体旅活动,成功举办百姓春晚、社火调演、元宵节系等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邀请山丹籍大学生、中小学生、社会文艺院团及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龙狮表演项目在张掖市社火调演中再拔头筹荣获一等奖、传统秧歌项目荣获三等奖,有效提升了“古韵山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聚焦人文特色,厚植“古韵山丹”发展根基。深入挖掘并聚焦自身独特的人文特色,致力于厚植并弘扬“古韵山丹”这一文化品牌的发展根基,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突出长城文化的保护利用。成功申报并获批了4项长城保护修缮及预防性、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无量阁和芦堡过街楼门洞的加固修缮,并扎实推进文物“四普”工作,对全县338处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梳理、复查和评估,完成了多项外业采集工作和“两线”落图测绘。加强特色人文的挖掘与传承。联合多个部门单位,深入挖掘并整理了众多历史名人在山丹的故事、古弱水渊源、西路军在山丹的党政军组织建立以及山丹八景及新十景等史料,同时积极推进邹梦禅等历史人物的研究工作,并制定展示利用计划,谋划申报相关项目。注重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充分利用并整合了多处闲置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空间,完成了文化街区及文化馆提升改造的初稿设计。通过这些举措,山丹县不断夯实“古韵山丹”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当地丰富的人文特色。
下一步,山丹县将进一步理清思路,放宽眼界,立足“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形象定位,以“古韵山丹”文旅赋能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打造“沉浸体验深度旅游圈、康养休闲慢游圈、历史文化聚集圈、夜间经济消费圈、文化演艺乐赏圈”五个“文旅+”融合业态圈,全力推进全县文旅产业提质增速,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能级的旅游型城市和文化旅游产业强县及河西走廊区域性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胡鹤龄 宋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