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阿克苏沙雅县绘就塔克拉玛干北缘治沙新图景
来源:沙雅县零距离微信公众号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08-21 | 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曾经黄沙漫天的荒漠正悄然变样: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成林,光伏板下梭梭连片,肉苁蓉产业园里农户忙碌…… 这片沙化土地占比超84%的县域,以“生态修复+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组合拳,在防风治沙路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

  生态修复:让塔河两岸胡杨“重焕生机”

  “你看这新冒的胡杨幼苗,去年引洪灌溉后,这片林子活过来了!”站在塔里木河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主任强利民指着林间新绿说。


沙雅县470万亩原生态胡杨林生机盎然。图片由沙雅县委宣传部提供


  沙雅县境内塔里木河绵延266公里,沿河470万亩胡杨林是阻挡沙漠北扩的天然屏障。从2016年开始,沙雅县抓住全流域生态补水契机,累计清理引洪渠超200公里,修建拦洪坝近50公里,灌溉胡杨林总面积达140余万亩。2022年以来,更是争取生态水6.89亿立方米,通过13个生态闸口引洪灌溉,让126.93万亩退化胡杨林实现“五年一轮灌”。如今,湿地面积逐年扩大,低洼处白鹭成群,野鸭盘旋,马鹿结队涉水,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以前每年浮尘天气67天,现在降到53天,盖孜库木乡年降雨量从22.3毫米增至39.1毫米。”强利民拿出监测数据,“林草覆盖率提高了,风沙少了,这就是生态修复的力量。”

  科技赋能:光伏滴灌让沙漠“喝上定制水”

  在距沙雅县城100公里的锁边林工程区,36座57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电力顺着线路驱动泵房,将地下苦咸水抽至滴灌带,滋养着6万亩梭梭。“这里离电网远,用光伏取水,每年能省300万元电费,造林成活率还超80%。”沙雅县兴雅水务集团农业灌溉水公司党支部书记胡云介绍。


光伏发电取水让沙漠里的梭梭“喝上定制水”。图片由沙雅县委宣传部提供


  沙雅县84.69%的土地是沙化土地,用电用水成本高曾是治沙难题。如今,“光伏+苦咸水利用”成了破题关键:在沙漠与绿洲之间的锁边林带,每2000亩沙化土地配套1座光伏电站,通过节水滴灌精准浇灌。不仅如此,当地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建起50亩苦咸水淡化示范基地,小麦、油菜长势良好,为沙漠种粮探路。

  在盖孜库木乡的防沙治沙示范区,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的“两行一带”栽植模式更显科技范儿。“我们研发的梭梭植苗机、肉苁蓉液体接种机,让种植效率提高3倍。”公司负责人苟林弯腰拨开沙土,细密的滴灌带正滋润着梭梭根系,“1.08万亩沙生植物产业园,全靠这些‘黑科技’撑着。”

  产业增收:沙漠“人参”结出“致富果”

  “以前在沙漠里刨食,风一吹连土都留不住;现在种肉苁蓉,每亩地稳稳当当收入2000元!”沙雅县塔河管委会泰安村村民掰着指头算账,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在沙雅县的荒漠上,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这颗被称为“沙漠人参” 的宝贝,不仅锁住了流沙,更成了农户口袋里的“金疙瘩”。


工人们正忙着采收成熟的大芸。图片由沙雅县委宣传部提供


  秋日的沙漠边缘,肉苁蓉种植基地里一派忙碌。工人们弯腰刨开细沙,一串串饱满壮实的肉苁蓉从梭梭根系旁露出真身,沙土中翻出的“宝藏”映着阳光,沾满泥沙的脸上漾着丰收的喜悦。

  这颗沙漠里的“宝贝”,自古就是美容养颜的良方。古籍中早有记载,肉苁蓉“久服轻身”“润五脏,长肌肉”“益髓,悦颜色,延年”,更能“补精败,面黑,劳伤”,是历代养颜方剂中的常客。现代科学研究更揭开了它的“美容密码”:富含苯乙醇苷类、多糖、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在美白、抗衰老、防晒、抗炎、保湿乃至防辐射方面都展现出独特功效,成为天然化妆品原料的优质之选。目前,肉苁蓉提取物已被正式收录进《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为其走进护肤领域铺平了道路。

  依托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沙雅县金胡杨农业科技发展集团联合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团队,深挖肉苁蓉的护肤潜力。他们系统筛选不同化学成分的功效,以“草本护肤”为定位,研发出以肉苁蓉为核心的系列化妆品:爽肤水、乳液、精华液、眼霜、面霜一应俱全。经过严格的体内外功效验证,这些产品已完成普通化妆品备案,即将从沙漠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

  在沙雅,肉苁蓉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扎根沙漠13年的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通,曾在荒漠中试种20余种耐旱树种,最终认准了“梭梭嫁接肉苁蓉”的生态产业路。如今,公司已种植梭梭1.7万亩,年加工肉苁蓉超20吨,带动300余名村民季节性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万元。截至今年6月,沙雅县累计种植梭梭27.7万亩,接种肉苁蓉11.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6.9%提升至9.1%;围绕肉苁蓉开发的酱酒、咀嚼片等8款保健产品俏销市场,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社会资本的涌入更让这片沙漠焕发活力。新疆瑞成工程公司等3家企业在沙漠边缘种下4万亩梭梭,嫁接肉苁蓉1.6万亩,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新疆民建联合合作社启动3万亩公益林项目,通过“民主党派+合作社+农牧民”模式,让更多农户在治沙护绿中增收致富。

  从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到助农增收的“致富果”,再到走进梳妆台的“美容新宠”,沙雅肉苁蓉正书写着沙漠变绿洲、生态换效益的生动篇章。

  合力治沙:绘就“绿富美”新图景

  从政府主导的生态补水,到企业牵头的科技治沙,再到群众参与的产业种植,沙雅县构建起“政府得绿、企业得利、群众得富”的治沙新机制。

  中电建25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落地后,不仅年发电3.6亿度,还通过草方格固沙和外围种梭梭,治理沙化土地6000亩;沙雅县金胡杨农业科技发展集团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里,肉苁蓉抗辐射、美白等研究持续突破,为产业升级添动能。


工作人员在光伏板种植草方格。图片由沙雅县委宣传部提供


  “我们计划到2030年完成防沙治沙334.46万亩,打造百万亩沙产业基地。”强利民望着远处的绿色走廊,眼里满是期待。如今的沙雅,沙漠边缘锁边林如带,光伏板下绿意盎然,胡杨林中水鸟嬉戏,曾经的风沙策源地,正蜕变成塔克拉玛干北缘的生态屏障和富民粮仓。(邵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