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拉善盟航空嘉年华”首场旅游推介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 2018第二届环燕羽山国际越野挑战赛在延庆柳沟举办
  • 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 “中国·敦化2018金达莱采风节”在金达莱花谷开幕
鄂托克前旗一作品获第十一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一等奖
来源: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08-18 | 415 次浏览 | 分享到:

  8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巴彦淖尔区暨第七届内蒙古质量品牌故事大赛和第五届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故事大赛演讲比赛决赛及颁奖表彰会在巴彦淖尔市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举办。



  会上公布了本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名单,由鄂托克前旗肉羊协会选送,米广辉创作的《三顿羊肉》获得征文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前,全国品牌故事大赛暨内蒙古品牌故事大赛已经举办多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连续参加了三年大赛,并多次获得荣誉。

 



  《三顿羊肉》讲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一段特殊经历,在一次为期一天半的采访中,作者米广辉在早、中、晚餐中都吃到了羊肉,引用作者的原文:“一天三只羊三顿肉,我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肉到底香不香,或者哪家炖的肉更香?我已难以用语言表达,用味蕾分辨。我只是在心底有了一种强烈的触动:天然的草原不仅滋生了甜美的牧草,也养育了淳朴、善良、热情、感恩和无私的农牧民,他们自觉地用勤劳和智慧守护着这方原生态的沃野和家园,这样的草原上一定会成长最好的牛羊,用当地话说就是,肉美的很!”

  


  据了解,鄂托克前旗积极参加大赛,旨在借助大赛平台传播“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声音,展示“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形象,用讲好品牌故事方式焕发品牌新活力,用好故事去推动“鄂托克前旗羊肉”区域公用品牌走向消费者,走向全区和全国。

  下一步,鄂托克前旗将继续借助品牌故事大赛这一广阔平台,挖掘羊肉品牌文化内涵、提升羊肉品牌文化价值,讲好“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故事,增强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获奖作品:

三 顿 羊 肉

                      ——米广辉

  我曾经有过十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走千里路、吃百家饭是工作常态。人们用“无冕之王”来描述媒体人的社会身份,也许就是基于他们可以由职业特点而获得别人鲜少拥有的先睹、先试、先尝、先知等“特权”,也并自然觉得他们必定遍尝百味、见多识广。我喜欢并最终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种未知、新鲜、不重复的工作特点也是主要原因。当我每每因为有了一次新的见闻,获得了一点新的知识而自鸣得意时,却常常被遇到的事、采访过的人无数次震撼着、感动着,被其中挥发出来的博大、无私和热情充盈着、丰富着自己原本狭小的心胸。

  我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做记者,它位于自治区西南部,蒙陕宁三省交界处,当时属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地区。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优质草原,羊肉就理所当然成了这里天馈地赠的美食,朋友聚饮、婚宴喜庆都必不可少,并逐步产生了风干肉、干崩羊肉、手把肉、羊背子等诸多烹饪方式。我初次品尝时,就觉着不沁不腻、不膻不腥,鲜香美味至极!随着后来采访的范围不断扩大,参加的活动浩繁多类,更有机会在宾馆饭店、牧户农家、旅游景点、嘎查村社等不同地点,品尝大厨、农牧民、基层干部等不同人烹制出的羊肉,几乎都只放一把盐,就已鲜味弥漫、肉香扑鼻了!究其原因,大家都说,肉好。或者更形象地总结为 “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羊尝百草,肉自然好”。我便也放下疑惑,笃定自己已确知了“鄂托克前旗羊肉好”的“所以然”了。然而,后来的一次采访经历,让我觉悟了这“所以然”里更多的本质内涵。

  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次对一处野生麻黄基地的采访引发了那次奇妙的经历。当时电视台稿源少,除了时政活动和登门邀请的,记者大多自己联系跑新闻。记得时令是初秋,台里的总编带着我随旗里养路工区的一位姓王的副段长前往当时的察干陶勒盖苏木,拍摄他们在一个嘎查承包的、开展多种经营的野生麻黄基地。路是草原路,车是212吉普车,一路弯弯绕绕、爬坡过坎、沙阻洼挡,直线距离不过七八十公里,我们吃过中饭出发,直走到日落西山。加上段长也不太熟悉路,在颠簸中东寻西觅到半夜,才在黑如锅底的夜色中隐约看到一豆灯火。听到马达声,从孤零零卧伏在荒野的土坯房里走出来两位工人,迎我们进屋上炕,便默默地退了出去。很快,一盆热腾腾的汤面被端上了炕,我们就着浑黄的烛光匆匆扒拉完了这顿迟到的晚餐。

  第二天清晨,尚在睡梦中的我被渐浓的肉香味勾醒。原来两位憨厚的工人听说我们要来,但又不知什么时候到,捉了羊拴好,却不敢宰杀下锅。昨晚太迟了,只得用面条对付,但始终觉得难表见到家里人的喜悦和欢迎的盛情,今天凌晨五点就起来宰羊炖肉。等我们洗漱完毕,一大盆大块羊肉端了上来,那肉再没经一刀剔割,是正宗的浓香弥漫、浓情满满的手把肉,看上去应该是跑坡羊,瘦多肥少,只一块儿就让人心满肚足了。那两个工人并不上炕动手,只在地下笑意微微地看着我们吃,仿佛比自己吃更满足。

  饭罢出门拍摄,才看清楚这是一片平展、辽阔、绿色葱茏的草原,一尺多高的野生麻黄草一丛丛、一簇簇铺展着、绵延着,间或能看到有红色的浆果攀生在麻黄枝条上,俨然一席绿红相间的绒毯。这样的美是和谐的、无争的、自然的、包容的,就像那两位默默守护着这片草原的工人,尽其所能地真诚地付出着,从来没有想到要索取什么。

  结束麻黄基地的拍摄,时光尚早,考虑到这里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很少有机会前来,总编就和段长商量,捎带再采几条新闻回去。采访是随机的,顺着草原路探访下去,在一家羊多屋阔的牧户家停了下来。羊圈中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小伙子正忙着,听我们说明来意,竟有些意外的惊喜和慌乱,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我们忙告诉他们只需像平时一样劳作就可以。我不停走动,变换角度,切换景别,尽量多取镜头。总编则插缝询问他们家的经营和致富情况。当主人出境接受采访时,局促和紧张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反复录制多次,只得作罢。耐不住主人的热情,加之还需要深入调查,我们进了屋,主人用奶茶、冷肉、炒米、酥油、酪蛋子和油饼招待我们。

  采访结束,快近午时,我们打算动身,被主人强力挽留下来。原来就在攀谈的当儿,主人已经宰羊炖了肉,要正式款待我们。牧民显然是把我们的采访作为庸常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来对待了,先是通过点对点的摇把子电话通知了近邻,又吩咐儿子用新买的2020吉普车去接亲家一家,眼见得一个小型的家庭迎宾宴就拉开了帷幕。草原歌,银碗酒,牧人们用他们的豪爽和真诚掀起了一波波热潮,无论男女老少都尽自己的酒量陪客人畅饮,让我们任何推脱的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不能饮酒,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毫无保留的热情,以及对富裕美好生活的由衷礼赞。他们懂得感恩,专擅回馈,他们由丰饶的草原获得的财富从不独占,愿意与亲邻、朋友和登门的客人一起分享,并继而投入到草原的守护和建设中。

  农牧民的热情似火,农牧民的真诚似金。在如烈火融金的酒歌和美食的轮番演绎后,宴饮才渐渐归于平静。连火热的骄阳也怯于那滚滚的热浪,向西边的天际躲去。

  天马上要黑了,今天断难返回旗里,只得另找牧户投宿。段长知道嘎查干部的家,我们驱车赶往。到达时天上已见星斗,屋内两个孩子正在用太阳能蓄电池看电视,见我们进门,大一点儿的孩子招呼我们上炕,举炕桌上来,把柜盖上摆的奶食、炒米倒上去,并为我们每人捧了一碗茶,就又悄悄地坐在炕角儿看电视。

  段长向孩子们询问得知,父母都出去拦羊了。我听得总编和段长商量晚上喝碗面条就可以。一会儿,嘎查干部夫妇进了门,和我们热情寒暄几句,匆匆转身出门。等他们再次返来时,段长急忙转达了我们的“面条意愿”,才惊诧地得知,这么一会儿功夫,一只活羊又成了羊肉,在锅里咕嘟了。

  不光给吃肉,而且又摆上了酒。丈夫身体有恙,一家人中总得有人陪客人喝酒,妻子亲自登台;段长和我都不能喝酒,就由总编代表。夫妇二人虽劳累了一天,仍然热情不减;我们虽已不胜肉量,总编早已不胜酒力,情总难以辜负。这炖肉直吃到夜阑星稀。

  一天三只羊三顿肉,我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肉到底香不香,或者哪家炖的肉更香?我已难以用语言表达,用味蕾分辨。我只是在心底有了一种强烈的触动:天然的草原不仅滋生了甜美的牧草,也养育了淳朴、善良、热情、感恩和无私的农牧民,他们自觉地用勤劳和智慧守护着这方原生态的沃野和家园,这样的草原上一定会成长最好的牛羊,用当地话说就是,肉美的很!

  鄂托克前旗羊肉,美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