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长乐有座六百年天后宫——郑和在这里留下宝物
来源:常来长乐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3-12-05 | 1607 次浏览 | 分享到:

长乐西关天后宫为土木结构

坐东向西

占地面积936平方米

由前至后依次为正门、

戏台(已改)、天井、

拜亭(两侧钟鼓楼)、大殿

正门额匾“天后宫”

两侧为“海晏”“河清”匾

宫前保存有清嘉庆重修天后宫碑一块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

悬山顶,两侧有封火墙

01 历史背景


重修后的长乐西关天后宫

  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之后,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舟师下西洋往返平安”,奏请朝廷批准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天妃行宫”,作为郑和下西洋舟师官校旗军祭海启航祈报天妃之所。


三峰塔

  天妃主要神职庇佑海晏河清护航利涉,大凡天妃庙临水而建。据专家考证,郑和下西洋时期,长乐南山三面临水,天妃宫正门直下郑和水师“辕门前”。辕门前一望“九溪十洋”之水聚汇,茫茫水域,是天然避风良港“1号泊位”,正是郑和宝船发令启航处。

02 天后宫今貌

 

重修后的长乐西关天后宫

  郑和下西洋之后数百年间,由于地理水文变化和太平港沿岸促淤造田等原因,水域逐渐被田地取代。天妃宫前,昔日祭海启碇的“一号泊位”,本来水波粼粼,隔水映山,清代变成平畴面山,无水可临。

  《长乐县志》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贺世骏以水神面山非宜为由,移迁西关外花眉台“天后宫”以祀神,原“天妃行宫”改建为“吴航书院”。西关天后宫保存尚好,但书院毁于抗日战争,仅存基址。1984年10月,在“天妃行宫”遗址上兴建郑和史迹陈列馆,出土原“天妃行宫”柱础石数尊,其中四尊用于今陈列馆展厅门口柱础,雕琢精致,每尊高30厘米,宽43厘米。


五爪掌珠正翩龙

  走进西关天后宫,可以看到,正门两边屹立着两只守门的雄狮,正门上方镶嵌刻有“天后宫”三个大字的青石匾,两边花窗各镶有青石雕琢的竹节窗栅,花窗之上分别镶有“海晏”“河清”楷书石刻。

  走进宫门,映入眼帘即是方形石雕刻的五爪“正翩龙”,这块石雕正翩龙为郑和为南山建造“天妃行宫”时所打造的。

  在封建时代等级森严,非朝廷钦赐勅建,不得雕绘“五爪龙”,否则“僭越”之罪担当不起,所以民间只可雕绘“四爪龙”。这方“五爪掌珠正翩龙”算是西关天后宫现存镇宫之宝的“宝中之宝”。

 


  据了解,天后宫匾、海晏河清四块刻字、竹节窗栅、正翩龙丹墀,为当年“天妃行宫”原物移到今处,留下了“天妃行宫”始建时的实物真迹遗存,这组镇宫之宝,是西关天后宫的骄傲。

  在西关天后宫这座清代仿明代建筑里,还有出自名家之手的行书、草书、篆书、隶书字体不同的楹联,值得世人细细观摩。这座古老的宫庙占地700多平方米,前后两进,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2001年,天后宫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保存较为完好的天后宫,是反映清代天后宫建筑规制文物、研究福州市水运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郑和下西洋在长乐驻泊地的历史见证。

  2020年1月2日,西关天后宫列入了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福州市及长乐区文保部门批复西关天后宫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拨款近200万元,对西关天后宫前石阶、二重埕、宫前埕、戏台、前天井两侧瞧楼、拜亭、大殿进行全面维修,改造建筑面积达690平方米。